外國的月亮

國的月亮比較圓”?
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

嗯,或許吧?一旦身在外地,每吃進一口食物、逛過一道地方、瞥見一些路人時,即便只是細微的差異,都會相對“品味”得更仔細。
然而回到了自己的地頭,卻又愕然失去這份憧憬。

有時候,身在本地,看著那些旅客做著一些自己曾在別人家做過的“傻事”,自己也會不禁的竊笑起來。
例如在車水馬龍的公路跑步(找死)、
對一些我們根本不顧一屑的東西拍照
搭上(本國)最高的建築物
遠道而來的吃某些我們自己也沒聽過的“傳奇”美食、
在那座永遠不更新電池鐘樓面前拍個到此一遊
在交通燈前等待行人指示燈亮後再過馬路等等。



當然,自己到了國外,
卻也會一個人逛著他國的市政府,再(無聊的)花錢去搭他人的高塔、
到一些不知名巷口吃一些不知名食物,最後還要拍照分享給親友、
仔細觀察路人的一舉一動,然後又熱心的跟別人交談等。

自己在國外時,說不定背後也有個當地人在偷偷的笑著自己呢。

或許,外國的月亮就是比較“圓”

一開始我是認為:
因為自己的一生中,可能就只會來這地方一兩次
所以才會不惜勞苦的到處品味這風土人情。

身旁(Local)的東西,由於司空見慣、垂手可得,
所以就自然不會特別去珍惜這個“理所當然的存在”。(take it for granted)

這個理解表面上是沒有錯。
可是我不喜歡。

事實上,我們會有這樣的行為,完全是來自於“分享的誘因”(見後記)。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套區分“值得分享”與“不值一提”的法則。

簡單來說,假設你和你的社交圈子都是A地人。
那麼你或許會非常積極的收藏並分享關於B地的所見所聞。
因為你的大腦告訴你,那些是“新的”、“有趣”、“值得分享”的資訊。

這分享,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分享的人,可以得到關注;
而其他人,則可以滿足好奇心。

這或許是千百年來,人類總是想要往世界盡頭探索的天性吧?

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天性,人類才能不斷尋求進步。
嗯。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我希望是這樣。

如果有一天,每個人的家裡的壁爐都能使用呼嚕粉去連通全世界的話,【1】
不管是巴黎、倫敦、東京、上海、香港、台北、紐約、冰島、北極甚至是海底、雲端等,都任我們來去自如。
或許,我們最後還是一樣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take it for granted),誰知道?

然後,我們又會去嚮往更遠更遠更遠的地方。
到時,地球人大概又會老是感嘆:“系外的太陽比較亮”了。

最後,我突然想起了一部電影的開場白。【2】
一段很長的開場白。
本人覺得很有意思,很值得去讀一讀,雖然有點長(附自譯華文)。

"In less than an hour we'll finish our sixth month out of Cape Kennedy. Six months in deep space.
By our time, that is. According to Dr Hasslein's theory of time in a vehicle traveling nearly the speed of light, the Earth has aged nearly 700 years since we left it, while we've aged hardly at all. It may be so. This much is probably true. The men who sent us on this journey are long since dead and gone. You who are reading me now are a different breed. I hope a better one. I leave the 20th century with no regrets. But one more thing...
If anybody's listening, that is. Nothing scientific. It's purely personal. Seen from out here, everything seems different. Time bends. Space is boundless. It squashes a man's ego. I feel lonely. That's about it. Tell me, though... Does man, that marvel of the universe, that glorious paradox who has sent me to the stars, still make war against his brother, keep his neighbor's children starving?"

“在少於一個小時內,我們將完成六個月的Cape Kennedy之旅,宇宙之旅。
算一算時間,地球大概又過了七百年,而我們則不怎麼變。
這是Hasslein博士的時間定律:接近光速行駛的飛船會扭曲時空。
我想,大概吧?送我們到外太空的人,早已經離開人世了。
聽著我這段話的你,大概已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類。我希望是更好的人類。
二十世紀時,我毫無眷戀的離開地球。
只有一件事...如果你聽得到,就是,不是什麼認真的話,就一些小事,自己的事。
坐在我這裡俯瞰,所有事情都感覺不太一樣。時間的扭曲、空間的界限,完全把一個男人的自我摧毀的體無完膚。我感到寂寞。就是這些。
說起來。告訴我吧?人類,那掌領萬物,能夠送我到萬空之外的宇宙奇蹟,
是否還在對自己的兄弟發動戰爭?
是否還讓鄰居的孩子挨餓...?”

或許離開了,才能看清自己。
或許離開家園,才會真正發現家裡的菜燒得有多香。
或許離開國家,才能正視自己國家真正的問題。
或許離開地球,才能看見地球有多美...

【完】


=================================
《引用》
---------------------------------
【1】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符咒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88%A9%E6%B3%A2%E7%89%B9%E4%B8%AD%E7%9A%84%E9%AD%94%E6%B3%95%E7%89%A9%E5%93%81
【2】Planet of the Apes (1968 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net_of_the_Apes_(1968_film)


=================================
《後記:分享誘因的假定研究》
---------------------------------
警告:以下的文字可能會讓讀者感到頭昏腦脹。


(你已經被警告了。)
分享,是一種社交活動。
所以你(預想中)的社交圈子是怎麼樣的人,你就會做出怎麼樣的分享。

分享,既是帶入一個新的、有趣的資訊,以建立共同的話題,從而推進社交圈裡的共鳴與關係。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們先假設(一),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為什麼?以下這個實驗影片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以上短短的影片證明了(一)的正確性。同時也帶入了我們下一個假設:
(二)“人類都有好奇心的”,而且“好奇心的滿足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人活久了就會知道,如果不斷接受重複性的、舊的資訊,人就會感到厭煩。
影片中的嬰兒天生就知道這一點。所以她不重複同樣的事情。
當嬰兒發現媽媽不再理會自己時,她就會開始用其他方法去尋求關注。

這時互動的本能。
關懷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好奇心。
(雖然母親對孩子的關懷則可能屬於一種無私的愛。
又或者,生命的奧妙(嬰兒)本身就有一個很強烈的神秘力量,吸引著好奇心。)

於是基於渴望被關懷,所以會去引起好奇心;然後基於渴望好奇心,所以去關心。
相鋪相成,就是這個“分享的誘因”。

可是人類的好奇心在哪裡?
每個人的好奇心皆不同。你在意的事情,我未必在意。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好奇心源頭,和一個人所缺乏的東西,站在同一個陣線。

你的潛意識缺少什麼,你的好奇心就會往哪裡去;
你的潛意識害怕什麼,你的好奇心就會往哪裡躲。

誰知道。

【全文完】

=================================

離開MALAYSIA的最後第二個工作天

月十三號,是我離開MALAYSIA之前的最後第二個工作天。
那天,下起了傾盆大雨,雨水掩蓋了SEGAMBUT一帶的軌道,癱瘓了KUALA LUMPUR(KL)往RAWANG的路段。
而我,從公司走了大約1.2公里路,抵達火車站許久後,才得知此事。

Well,理應,這不是KTM[1]的責任。
畢竟這是一場意外。
但該公司的危機處理從來沒有令我滿意過。

印像中的七年前,KTM使用的都是一些又殘又舊又擠的火車。
冷氣壞了倒還無所謂。
但適逢下雨或高峰時期時,你就會發現,每一位乘客的臉上都只剩滿滿的怒容。
尤其火車剛到站,大量按耐不住的乘客試圖擁擠進來;另一邊,一些乘客又要試圖走出車廂時。
我只能說,你真不會想要感受那站在火車正中門口時的滋味...

一些乘客甚至會在門內外拍擊車窗嗆聲道:
“Oi! Dalam sikit! Ada tempat lagi!”[2]
“Oi! sudah penuh lah!”[3]

有時候,
當你以為你已經安全進入火車,
當你以為火車就快駛入你的目的地時。
它居然能在距離你目的站百米內的地方,緩緩的停下來,甚至關掉冷氣。
然後就在那擁擠悶熱,甚至還有點發臭的火車裡,給你呆上半個小時。
重點是,對那個時候來說,這都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幾年後,KTM開始購入(中國製造的)長形火車,並且還劃分了女士車廂。
雖然這導致很多電視劇裡面的壁咚場景不再出現。
但對於曾經極度擁擠的火車來說,
這固然是些值得被讚許的進步。

我不能說沒有進步。
只能說是進步太慢了。

偶爾火車出現故障,自己需要親身抵達火車站細心聽取廣播報導後,才能夠百分百確認自己是否該轉用其他交通方案。
而每次火車出現狀況後,每一位乘客彷彿都得自生自滅。
公司並沒有提供一個更周全的後備方案,對沒有私家交通的乘客來說是個大麻煩。

反觀LRT[4],雖然也偶有遇過意外和故障。
但在意外發生的時候,他們至少會大量的準備巴士承載客人。
至少,不會讓你沒有辦法上班。

離開MALAYSIA的最後第二個工作天。
我六點半就放工,準備回家做運動。但我卻呆呆的在火車站等到八點。
廣播沒有說明到底故障會維持多久,要多久才能修復。
車站的工作人員亦沒有指示乘客去尋找其他替代的交通行經,或者提供一些指引。
火車站這兩年新裝上的好幾台LCD屏幕,也只是繼續顯示一些一點都不准的火車抵站預測時間而已。
這麼好用的一個屏幕,卻沒有用以顯示一些有用的報導。

廣播報導重複,說:
“由於SEGAMBUT路段淹水,去RAWANG的火車會在KUALA LUMPUR轉頭。這情況已經維持了x個小時。”

其他呢?什麼也沒說。
最後我呆呆的站在那兒。
突然想到,這是不是在說,今天就沒有火車去RAWANG了
然後才終於決定離開火車站。
但整個資訊傳達的過程就消耗了好長一段時間,
而在火車站受困惑的人,不止是我一個。
我甚至還看到一些外國人在那兒不知所措。

進入火車之前,我是用ToughNGo卡[5]打入的。
所以離開同一個站時,當然也得用ToughNGo卡打出。
誰知道,同一個站,卻還是被扣除了RM10。
最重要的是,那台收費的機器屏幕還冒著霧水,當時沒看清楚。
直到第二天才發現,裡面無端端不見了RM10...
無語。

再走了1.2公里路,來到了巴士站。
我想,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在國內搭過巴士了。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樣),但對我來說,在KL搭巴士是我最後的選擇,搭德士是我最後最後的選擇。

我於是鏈接網絡,試圖搜查從KL去到KEPONG的巴士。
但是,我找來找去,感覺沒有哪個網站是靠譜的。

印像中,十多年前我只搭過144B。所以我轉頭往眾多的巴士群中,尋找144B的踪影。
探頭找了約半個小時,什麼B也沒有見到。
我又往巴士站搜查,看看裡頭有沒有貼著什麼指引。
可是,巴士站上貼的,就只有一些被塗鴉的廣告海報而已。

Fine,我又嘗試連上KTM的官方網頁,看是否有任何更新。
要是火車回复正常,那麼我又再走1.2公里回火車站好了,但查來翻去,都找不到相關的資訊更新。
甚至,連官方面子書上面也沒有官方的說辭。
官方面子書上有的,就只是網民的訴苦和警示而已。

曾經有一位老長輩說過,“你們這些年輕人,每天都要靠網絡才會認路,真差勁。”
其實他是對的。
但我有時就想嘗試能否利用公共的資訊抵達目的地。

可是在MALAYSIA,我只能很坦白地說,
即使有網絡,還是有很多地方讓人摸不著頭腦。
重點是,我身處的地方,是國家的首都、旅遊的景點。
當遊客拿著一個我自己也看不懂的地圖向我問路時,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幫他。
好在我還能打開GPS,讓他們轉看電話熒幕上的地圖,但至於最後他們有沒有真的抵達他們的目的地,我也不確定了...

有一些路、一些東西,
自己習慣了,閉著眼睛固然也會走。
但別人第一次用的,肯定還需要依賴很多細節去搜索。
一些模糊不清的地圖、路標、招牌,早已經讓我沒有力氣去吐槽了。

或許這樣可以迫使遊客跟我們國人有更多的接觸吧?
然後順便可以讓遊客感受到大馬人的熱心?
呵呵呵,我笑不出了。

最後,一輛高呼著“KEPONG KEPONG”的巴士經過。
我想也沒多想,就直接上去了。
心想,至少把我帶去KEPONG附近吧。
這樣總有辦法回家了。

上了巴士,其實也沒有真正買上“巴士票”。
我們把錢直接交給“售票員”,就搞定了。
所以一輛巴士每次承載多少人,巴士容量的極限是多少人?就只有這位“售票員”知道了。
整輛巴士早已超載,我差三十公分就可以被擠出車外了。
但沒有人有怨言,不會有。
因為此時此刻,大家都累得只想早點回家而已。

我站在最前頭的位置,靠著巴士前車窗,靜靜的思考。
回到家要吃晚餐時,已是近十一點的事情。

愛之深,責之切。

希望幾年後回來,公共交通能夠有所改善。
每一輛巴士會經過的道路被清楚的劃分出來。
收費能夠清晰且便利。

火車的資訊管理能夠更全面而且更有效率一些。
至少聘請一個人在面子書上報告最新的狀況。
安裝了兩三年但一直都沒有啟用的收費機,也是時候要用了。
否則一大群人堵在唯一一條ToughNGo的通道。
買票的人只要隨手把票丟在一旁就能出站,反倒是ToughNGo的通道永遠是阻塞的。
這樣的smart card用得一點也不夠smart。
如果火車故障,就及早在入口阻擋別人了,不要讓別人進去了才知道沒有這服務。
另外,也好好利用LCD屏幕。賣廣告也好,播報資訊也好,不能只依賴廣播。否則聾啞人士就會被忽略了。

如果你問我要改變,要從哪裡做起。
我說,從每一個小細節做起。


=======================================
財政後記
=======================================

沒錯。是財政。

我順手翻了一些關於KTM的資料,發現有幾個自己平時沒有在意的Facts。
第一,KTM是完全屬於政府的公共公司。(其實早就知道了)
第二,KTM自2012(或更早)以前起,就面臨了連年的虧損。而且虧損一年比一年高。大馬財政部每年或許開支數百萬來舖貼盈虧。(官方網站似乎也只開放至2014年的財表而已)
第三,很多家私營公司欲要求政府把KTM私營化,重整整個企業,讓所有鐵路可以得到更大的效用。
第四,關於第三,都一一被首相納吉拒絕。理由是政府認為只要找到優良的管理人才,KTM未來必定賺錢。
以上的細節,可參考[6][7][8]或wikipedia。

其實。公共交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文需求。
對投資者、大企業來說,公交可以是一塊非常甜美的大肥肉。
尤其反觀如今堵車問題嚴重(是極度的嚴重),搭公交上班絕對是讓MALAYSIA邁向高收入國的必要條件,絕對不可以被忽略!

可是像我說的,一間企業,乃至於一個國家,要是沒有一個優良的領導人、管理者。
多肥美的肉,也會變成爛渣。
是的,包括MALAYSIA自己本身。

當時國家發布GST時,曾經有一些人引用了先進國家們為先例,
邏輯A:“因為先進國也實行GST,所以對MALAYSIA要實行GST是無可厚非的。”

關於鐵路私營化,許多先進國也早已將部分的鐵路股權轉交給其他企業管理。(除了中國以外)
由於匯率的關係,本人沒有福分去太多國家感受一下他們的鐵路有多強。
但至少還搭過新加坡SMRT,搭過台北高鐵、捷運等。
不說他們的服務一級棒,單看他們的財務報表就真的是讓人流口水。
基本最壞也只是賺得比較少而已。
其他城市也有部分私營化的政策,像東京、香港等。

那遵循邏輯A,MALAYSIA是否也應該實行KTM私營化?
國家管理公交,或許是因為不希望私營化企業逐漸剝奪人民福利,導致通貨膨脹、壟斷問題等。
因為企業的目標是提高公司(股票)的價值和利潤,要提高其價值就是要提高其收入,要提高其收入就可能會提高票價了。
這個商業的平衡,政府一定要去掌握,就像人民必須要掌握政府的平衡一樣。
反觀政府自己沒有本事管理一間企業,又沒有心管好的話,那就讓有才能的人去管理吧。

何必自己老霸著那個位子?
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不,虧損的錢都是用人民的錢來舖貼的。
所以最後還是全苦了人民...

是的,在說你呢。



【完】

=======================================
引用
=======================================

[1]:馬來亞鐵路: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retapi_Tanah_Melayu
[2]:馬來文:“喂!進去一點!還有位!”
[3]:馬來文:“喂!已經滿了啦!”
[4]:輕快鐵:https://en.wikipedia.org/wiki/Rapid_KL_(brand)
[5]:馬來西亞交通智慧卡: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uch_%27n_Go
[6]:KTM私營化:http://klse.rajakamil.biz/2014/01/reject-offers-to-privatise-ktmb-union-urges-govt/
[7]:KTM的改革:http://klse.rajakamil.biz/2013/11/re-engineer-ktmb/
[8]:KTM的改革提議:http://klse.rajakamil.biz/2012/11/shortening-commuting-time-the-lrt-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