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

     有人説,

     如果三十歲前的人生是加法的話,
     那三十歲之後的人生就是減法了。

     想必,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是無法理解這句話吧?
     我以爲,我會一直保有無限量的好奇心,看到什麽有趣的事情都會想要嘗試一番。

     不知不覺,短短三十年的人生就纍積了一堆無可計量的興趣。
     可樣樣都懂,沒樣精通。

     一直到近幾年,心態才逐漸改變。

     有次朋友問道:“下個休假要一起去滑雪嗎?”
     我第一個反應就是“不”。
     她問:“爲什麽?你不喜歡嗎?”
     我説:“也不是。我沒滑過雪。”
     她道:“那不是更應該去嘗試一下才對不是嗎?”
     我説:“比起拿這時間去嘗試一樣自己大概率不會再去玩的東西,我更想要花時間去提升我現在的興趣。我想要做的東西已經一羅羅了,所以不想要再加東西進去。因爲當我想要做一件事情時,就會一直想要做得更好。”

     在那一刻起我感受到,我的人生開始變成減法了。

     而通過無數篩選所留下來的興趣,就會是我一輩子想要培養的興趣。


     只有持續保持聯絡的朋友,才會成爲一輩子的朋友;
     只有不斷定時培養的興趣,才會成爲一輩子的興趣。
     就像,現在寫著的這篇文章一樣。




     (每周興趣功課,寫完。)

無名之人

     我這輩子活了快35年,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是個沒有名字的人。是,我們是有“名字”。但都是用“羅馬字”拼寫出來,並不是我們的“文字”。

==============================

     在馬來西亞生活的華人,一般在登記身分時,就只能登記羅馬字。尤其在上個時代許多華人都祖籍不同的地域,所以導致同一個姓氏(比如說“陳”)就會因為背景不同而演變成了不一樣的姓氏(Tan、Chan、Chen等)。

     我家爺爺,就因為多年前跟登記局出現溝通錯誤,導致官員沒把他的姓氏寫進登記證裡,害我還一度誤以為他不是我親爺爺😓。直到他死後,他的法定身分一直都不是王姓之人,只有他墓碑前還清楚的刻印著他王家大家長的身分。而到了我爸那一代更導致他得握著雙重姓氏。還好到我這一代時已經跟登記局解決了姓氏上的矛盾,否則出到國外要證明身分時肯定又是各種麻煩了。

     再看看國外,像印尼一些經歷過深刻反華事件的國家裡,許多華裔可能早已被同化,然後也失去姓名了。大部分華裔更必須把姓氏轉變(“Tan”變成“Tantama”、“Tania”、“Daritan”等),從此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隱名埋姓”。

     而其他居住在西方國家的華裔也漸漸拋棄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紛紛都使用了英文名。雖然保留了姓,但大多早已忘記了根。


     你問我為什麼這麼糾結於文字?

     就好像你名字叫Dan,去到中國你可能要說自己是“丹”,去到日本你可能說自己是“デン”。但你真正的名字,依然是“Dan”。

     同理,我去到看得懂漢字的國家,就會想要用自己的“真正的名字”--彥傑。但卻頻頻被各種單位拒收。他們說:「這不是你的名字,請你用回你的本名“Yanjie”」。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合法的證件來證明“彥傑”就是我的名字。


     你問我為什麼這麼糾結於“名字”?

      古時代的日本,就只有武士或貴族才能擁有自己的姓氏;但現代,連阿貓阿狗都會擁有自己的法定名字了。




     任何擁有自身意識的人,就會想要跟他人區分開來。而區分開來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要點就是“名字”。


(Hunter X Hunter - 連螞蟻也想要名字)


而我,説不定比阿狗阿貓、比螞蟻還不如。


我,連想擁有自己真正名字的權利,

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