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大空頭

     “空頭”,顧名思義就是“一開始,什麼也沒有”。

     比如說開“空頭支票”、“空頭承諾”時,就代表那個人當下其實是沒有能力償還,得要等到未來才可以兌現的意思。而,“空頭股票”亦是同理:“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但我還是可以賣股票給你。”。而業界一般都稱這為:“做空”(short selling)。

     而你可能會問:“我們幹嘛好端端的要去做空啊?”

     Well,簡答就是:“因為錢”。因為未來股票降價的話,我們就可以無本賺錢了。

     但細答的話:做空,其實也是一種重新審視並調整市場的機制。如果一個價格達到了一個不合理的數字,那就表示當中有許多作假和貓膩。有許多作假的企業就是這樣被翻出來的。

      而07、08年最大的一次“做空”,就發生在價格屹立不倒的房地產界裡。當時大家都堅信:“買屋無險,有升無跌”。所以發展商瘋狂建屋、人民瘋狂買房、銀行瘋狂放貸,一切盡是歌舞昇平,人均皆贏。

     可最後,這些本該被稱作為“夢想”的房子,卻化成了一區又一區毫無價值的飄零地域,淪為了有錢人的金融工具。當時候,人類還不願意清醒過來,依然相信泡沫可以無限漲大。

     而那個時候的“做空”,其實就是在挑戰那個房地產市場,挑戰那個泡沫。如果那個泡沫一直沒有被戳破的話,可能就會導致房屋的價錢越來越高,但買家的市場卻會越來越小。最後,經濟和發展可能也會失衡,最後導致一發不可收拾。這事件後來也被拍成了電影:《The big short》。有興趣可以自行觀賞。

     當然,“做空”也是個雙面刃。惡意的“做空”會導致市場恐慌,並把企業變得一文不值。而今年,2021年的第一個大事件,居然是這次的Gamestop大空頭事件了。

     一直以來,金融上面的戰爭都是大戶、大企業、投資銀行、基金之間的爭鋒相對。但這次的大空頭事件應該算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散戶雜牌軍對抗大戶金主,動輒上百億美金的一次金融大戰。

     對我來說,這是革命性的歷史時刻。雖然,我不確定這會不會也是人類歷史的最後一次。

     事情的源頭應該是從一些大型基金積極的做空GameStop(美國遊戲零售商)開始。這一舉動,激怒了許多熱愛遊戲的人群。後來,一些玩家就開始發起了網絡抗戰運動:wallstreetbets來阻止GameStop的做空。最後甚至導致GameStop的股價瘋狂漲大,截止今日已經比前年漲了2000%以上!


     由於做空是有時間限制的。時間到了之後,這些基金就得被迫用市價來買下昂貴的股票,以填補自己之前的“空頭”。所以如果股票的價格越高,這些基金則虧損越多。目前根據Reddit的貼文,這些基金已經虧損了700億美金。

(https://www.reddit.com/r/wallstreetbets/comments/l890i7/thats_what_i_thought/)

     在經濟重創的疫情底下,確實會是有錢人收割優良企業的最佳時機。只是這一次,他們惹錯了對象,小瞧了一班成天躲在家裡打遊戲的玩家。


金融大革命

     一直以來,散戶都是處在信息封閉的環境,只能任人魚肉。雖然網絡時代早已存在我們的生活多年,但畢竟大家都是未曾照過面的陌生人,怎麼可能會輕易拿出上百萬美金來互相合作?如果有部分散戶開始拋售股票來套利的話,股價可能就會隨著羊群效應急速下滑,最後慢半拍的人都變得血本無歸。

     而且,以GameStop這幾年的虧損表現來說,價格是應該要降低的。


     尤其,近年來的雲端遊戲技術、遊戲電子化等,已經大大降低了實體遊戲的需求,重創了以售賣實體遊戲為主的GameStop。所以各基金會拿GameStop來開刀也算是合乎情理的。理性的我看到現在的形勢,也覺得應該要做空才對的。

     但,這次會不一樣,是因為“遊戲玩家”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群體。我自己本身算是個遲來的遊戲玩家。自從來了日本開始浸入遊戲界這兩三年之後,我真切的感受到這個群體的人其實都是不分國籍、不分語言、不分你我的。他們共同擁有的,僅僅就是對好遊戲的渴望以及熱誠。只要是好遊戲,他們都可以花大錢去支持。網絡上許多遊戲眾籌計畫能夠成功,靠的就是這些人對好遊戲所懷抱的熱忱。

     或許,大家對遊戲玩家的刻板印象會是那種成天躲在家裡抓著遙控機吃著披薩的宅男。但實際上,這群人裡有很多都是高收入的社會精英。他們不會因為玩遊戲而墮落,反而會因為要支持好遊戲而勤奮工作。像我公司的精英工程師裡就有一半是遊戲熱愛者,有些甚至還自己發布過遊戲。

     尤其,在2020年這艱難的疫情之下,帶個許多人些微光明的,就是這些遊戲。所以大家才不希望遊戲企業被人惡意收割、拆解變賣。

     雖然這種事情不一定會再發生了。

     換成是其他領域的話,恐怕就沒這種底氣和現金來跟大型基金對抗了。不過這一次,我希望雜牌軍可以勝利。

     這,也是給金融界一次重新審視制度的契機。


為何藝術,為何娛樂

     最近在看ViuTV的《全民造星3》時我就不斷的思考這個問題:

     娛樂是什麼?藝術又是什麼?

     首先。

     人,真的需要娛樂。

     需要情緒高低起伏,需要是非,需要善惡。

     閉關在家裡的一年疫情,讓我更能認同這一點。

     但人生,大部分人的人生,本來就是極度無聊的。因為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喜歡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衝突。而且就算心裏有話、有不滿,一般也不會輕易爆發出來的。

     所以,大部分的人需要娛樂,需要這些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來調劑人生。因為無聊真的會讓人受不了,比死還慘。

     但同時間,為什麼又會有一群這麼喜歡表演、喜歡搞藝術、喜歡製造娛樂給他人的人們呢?

     其實曾經作為表演者的我也能有所體會的。每個藝術表演者內心都有很多想要表達卻被壓抑著無法表達的東西。而藝術,就是他們表達自己的途徑。

     我記得有個評判說了句挺有道理的話:“觀眾看你們的表演時,首先是要看到你的闊度(可能是才藝、外貌、編排)。而在這個闊度之中,我看到了你的厚度。這個厚度真正就是可以跟觀眾交流的東西。”

     聽到這裡我就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或許,俗作和佳作之前的差別就是在這個“厚度”上吧。

     好的藝術不能沒有娛樂性,否則會讓人悶死;好的娛樂不能沒有藝術性,不然沒法跟人共鳴。

     但更重要的,還是真誠。

     另一個評判也提到:“你們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當你們心情不好時,你們所彈的吉他、所打的鼓、所唱的歌,都會顯得浮躁、不好聽。因為,那些樂器也能感受到你們的情緒的。”

     這句話讓我更了解到為什麼那些拿不出真誠的優秀表演其實並不好看;而那些拿出滿滿真誠的普通表演卻打動了我的心。

     而說實在的,這個《全民造星3》也是近期我看到的最真誠的節目了。

     雖然還是有許多節目效果,但卻不會是刻意的演繹編排。是好的就會說好,不好就說不好。而且我也真正的看到了導師們確實不是為了單純的勝負,而是真切的希望學員們成長。

     不僅僅是技藝的成長,更是心的成長。

     當聽到一些真情流露的話語,看到一些頻頻失準的學員長大時。那兩行眼淚,是演不出來的。

     不過這個節目的平均觀看率卻低得讓我有點意外,目測平均點播率不到3萬。或許就像導師和製作人常對參賽者們說的:「這個行業是很殘酷的。」

     有許多出道5年、10年但卻默默無聞的藝人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其實整個香港的娛樂行業本來就難以生存。

     不過,喜歡搞藝術的人,可能還是會繼續堅持下去吧。就算辛苦,還是會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有人一讚,可以笑得喜出望外;有人一貶,可以哭得唏哩花啦。藝術人就是在這種渴望被人認同和害怕被人否定之間自我折磨吧。

     而每個喜歡欣賞這種藝術的人,其實內心深處也有某些需要被認同的事物。所以,他們才會不斷想要尋找這些共鳴。

     雖然,好的東西不一定會有很多人欣賞,但有人懂,那就夠了。







以牙還牙十倍奉還

      正所謂君子看戲,十年未晚。最近閒來無事又重新翻出了《半澤直樹》1和2來煲。意猶未盡,想在這個劇上作兩筆。

     《半澤直樹》給我的共鳴其實分了好幾層。我對《半》最初的印象是在約8年前的一次台灣之旅中。當時逛著書店時,就發現了很多雜誌和商業叢書都貼著“半澤直樹”四個大字。讓人不禁感到好奇:「半澤直樹?誰啊?」

     之後我才慢慢的了解了真相,並找到片源來觀賞。當時不懂日語的我還打趣地模仿了堺雅人那咬牙切齒的對白,讓我的日本朋友笑得不能自己。

     當時候,我還在銀行當程序員。雖然沒有那種動輒上百億的融資操作,但每個系統的錯漏都還是有可能導致上億元的損失。在銀行,我深切的感受到明哲保身的生存道理。銀行是一個階級制度很深的企業,每個部門、分公司、分行之間其實也有種互相合作、互相競爭的存在。如果發生問題了往往就會先想辦法保護自己推卸責任。

     我記得我就經常要反覆的發郵件和附件給各方的經理,並清清楚楚一字一句的問對方:「你剛剛說的Yes是指你要確定修改這個bug,並到達到xxx的效果而不是yyy的效果對吧?」因為很多時候一個空行的錯誤就可能導致系統運作失常。我每次作業的一半時間都在準備好這些“證據”,來防止對方突然出爾反爾導致自己背黑鍋。

     所以8年前看《半澤直樹》,就覺得有人幫我出了一口氣。我想那也是許多在銀行打拼的上班族的發洩管道吧。

     8年後,到了日本後,再重溫這部劇時,則有了更深的體會。

     首先,學會了日語、了解了日本文化後再看日劇,是真的像看不一樣的世界。這時我才體會到每個選詞對白,每個敬語以及稱呼,每個字句背後的雙關含義,每個角色的人生目標和動機等等。

     我隨便舉幾個一般人可能察覺不到的例子。比如說第一部時,來自東京的半澤直樹在大阪和破產廠長一起尋找西鐵廠的罪證。在獲得了一次的成功後,半澤直樹用了關西腔來稱呼破產廠長,但破產廠長卻說:「你可不可以不要說半湯不水的關西腔?」事實上,這一段演出我在8年前是完全沒有記憶點的,但到了今天卻記憶深刻。

     我自己在關西和關東生活過。關西人確實會經常把關西腔掛在口上,並引以為傲。但他們一般不會如此失禮的讓別人不要說難聽的關西腔(即使他們覺得討厭)。我覺得在那一幕是半澤直樹和破產廠長的信賴關係更進一步的劇情。半澤直樹想用關西腔跟廠長拉近距離,而廠長則誠實的說出自己心裏話。我覺得一部劇的細節可以做到這份上,真的沒話說。

     這部劇還有許多實力派的歌舞劇役者。我覺得,他們是用了歌舞劇的“內功心法”來演電視劇。台詞咬字和情緒推進的功力不用說,許多演員像大和田和他部下(忘了名字)就非常巧妙的利用耳朵來表演。他們的力度和幅度都拿捏的很好,不會做出像在千人舞台上的大動作。動作小但力量大,精湛的面部表情更是讓人看得好不過癮。立刻就把其他面癱演員拋到十萬八千里外。或許這只是我的一己之見,但這部劇的人氣確實離不開這些重心演員的表演。

     尤其第二部的大和田和半澤的互動更是達到了另一個巔峰。看了他們的採訪之後才發現那個“求人的七個字”和那個“おしまいDeath”都屬於劇本上沒有的現場即興演出。事實上劇裡的角色也是因為聽到了白井的新聞發布之後才開始有這種慢慢說台詞的梗,做到了角色在劇裡的“真聽真看”。我覺得《半澤直樹》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讓演員可以用深厚的內力來演出通俗易懂的劇集。一般觀眾可以看得懂,而資深觀眾也可以看得心動。誰敢再說電視劇是劣次於電影的我就跟他拼命。

     其他細節我就不在這裏一一贅述了。雖然有些部分確實很誇張且有點兒不合情理(比如說貪污的人也太多了吧,每次都是因為這些人才讓半澤有機會抓住對方的痛腳來翻身)。但整部劇實屬佳品爽片。十年重溫,未感過時!










失準

     最近工作的失準讓我頻頻自我反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想起了有篇文章說過“為什麼就連職業籃球員也沒辦法百分百的投進罰球”?首先:從腳到手指頭的連貫、專注、以及精神壓力的管理,罰球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人類要進行一連貫的複雜動作時,任何一個微妙的因素都會導致失準。而一點一點的失準疊加起來可能就會產生精神壓力,使得自己手腳僵硬。甚至,有時候準頭太好時也會適得其反。大腦裡可能會突然驚訝道:「我今天怎麼這麼準啊?」,然後一點點意念上的波動就導致了下一次的失準。

     工作也是一樣。如果你的工作也是一連串複雜的動作,只要稍微偏離軌道就會製造出不一樣的結果的話,就肯定會有失準的時期。連貫的作業造成時間的失準、持續的編碼造成系統的失準、冗長的說辭造成表達的失準。有時候,當一個失準出現之後,其他失準也會一浪接一浪。失準醞釀更多壓力,壓力醞釀更多失準。

     可是,有機會能夠失準的工作,就是有挑戰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永遠不會失準,那就表示它太容易了,根本展現不出你的能力。或許,我只是太高估自己。其實根本連三分球也還沒練好就想要練半場投球。【How to raise a genius】裡面也有提到,養成需要循序漸進,一下子越級打怪可能就會勸退許多潛在的玩家了。或許,我應該回去繼續練好三分球。

     或許,根本就不應該理會之前的失準,唔需要去製造無謂的精神壓力。只要確保下一次的準備動作充足,做出自己相對應實力的瞄準,就足夠了。



二零二零 - 感謝疫情

     老實說,沒有人喜歡生病,沒有人喜歡無故的被病毒搞死。可是回顧這2020年,要是沒有了疫情,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怎麼樣?

     首先,奧林匹克一定會照常舉辦,經濟的泡沫會繼續的膨脹,上班族依舊被搾得乾扁來通勤上班。世間依然歌舞昇平,人們依然無度揮霍,始終如一。

     然後,馬哈迪和特朗普說不定還能繼續當話事佬,中共應該會繼續囂張的打壓新疆、香港和台灣。但平民老百姓早已把注意力都放在奧林匹克上,中美之間的矛盾也換成了在運動會裡比高下,最後大家都以運動家的姿勢和平的結束比賽,並贏得大家的鼓掌。說不定強國又再一次展現了14億人海運動員的彪悍,人們會再次敬畏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背後的政黨。最後,2020年可能還是會隨著奧林匹克的閉幕,在大家普天同慶的氛圍下,被認為是最好的一年。

     那樣的2020年並沒什麼不好,你就是讓我再選一次,我也會選這和平的一年。

     可是這樣的2020年,沒辦法改變這個世界的格局,沒辦法改變人類。而這次的疫情,則恰恰的打破了這一點。

     我們開始強迫讓自己適應遠程工作,並徹底改變人類普遍的工作方式。許多不合時代的產業則迅速的被取代,機械也以更快的步伐來取代勞力,經濟輪替更是飛躍式的進行。如果沒有疫情,人類大概還需要20年來做出這些改變吧。

     全世界人們也開始反思中共霸權下的信息封閉和社會腐敗。李志亮、陳秋實、張展等的事件肯定會成為重要的催化劑。各地移民海外的中國人也紛紛跑出來提倡反對共產成就民主,而身在牆內的窮人們則頻頻盼望再重啓打地主那一套。國際間的矛盾不斷的發生,戰爭一觸即發,而疫情也成了推動這個矛盾的主要因素。

     當這些矛盾迎來另一個結束時,就會是新世界格局的誕生了。

     在每天都舉行葬禮的氣氛下,在死亡面前,人類才會去感受並了解對自己的人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在這種人與人之間不得不保持距離的環境下,人們反而更在乎人與人之間,甚至乎人與環境、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就是這樣的逆境,人類才會願意去反思並做出改變。人類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

     而我,要是沒了疫情的話,我應該也不會乖乖的每週都待在家裡寫文作畫吧。而且居然還持續了半年以上。這,成了我跟我自己相互溝通、交換思想的接口。也是我目前唯一的出口。

     不管怎麼樣,它既然發生了,我們就只能用正面的姿態去迎向它,就如迎向大海中的暴風浪一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繼續生存。

     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的一種生物。我們就是這樣活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