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拋一撈ChapGohMeh

      我活到這麼大才知道,原來元宵節拋柑是馬來西亞獨有的文化。害我一直以為全世界的華人都這麼慶祝的🐸。但這也難怪其他地區的華人不知道,因為我自己也也不覺得這是什麼靠譜的活動。嗯,就連每天催婚的老媽都不會叫我去參與這件事來說,就看得出來了😂。

     我也趁機問了問我身邊的朋友,但發現,基本沒有一個人參與過這活動。

     不過閒聊之下,有朋友就問起:「其實,拋柑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

     「有可能是柑賣不完要清貨。商人想出來的吧?」

     不過想想其實也沒有這麼容易。如果單純只是商人出來號召的話,一般人肯定不會買帳的。畢竟當時大家還是十分節儉的,尤其是上幾個世代的華人。

     於是我在網上四處搜索,發現了一個可信的來源:拋柑的由來。作者說拋柑的習俗可能來自五六十年代的檳城,當時檳城的居民一般都住在沿海地區。新年結束時,家人都會叫家裡的女人把吃不完快爛掉的柑丟掉。由於當年環保意識底下,所以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在新年最後一個傍晚收拾時把柑丟進海裡。而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單身男子的注意,紛紛都跑到海邊來湊熱鬧。或許有人還真在這時刻結了緣,於是就漸漸發展成了另類的情人節。

     我個人對此一說感覺十分有根據,要點如下:

第一點、為什麼只拋柑,不拋其他東西?

     冰箱雖然發明與十八世紀,但真正普及化還要等到1970年代以後吧?由於在新年期間,華人都會買許多食物來招待客人,而甜柑也是不可或缺的年貨之一。只是當時的保存條件不佳,所以只能把吃不完的甜柑丟棄。而其他年貨一般都以乾糧乾貨為主,保存期限長,所以不需要急著丟棄。


第二點、為什麼只在馬來西亞?

     當時,馬來西亞聚集著數百萬從中國移民過來的華人,並一直傳承著傳統的中華文化習俗。但不同的是,新年期間,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相較寒冷,唯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依舊炎熱,所以相比起其他大部分地區,這裏更沒法長時間保存甜柑。十五之後基本就沒法吃了。


第三點、為什麼始源於檳城?

     檳城直至今日都還有許多戶人家住在沿海地區,打開大門就是海灘。而且,檳城也是馬來西亞數一數二的華人聚集區。要是其他地區要丟垃圾的話,大部分都會直接埋起來或燒掉吧。


第四點、為什麼都是女人在拋柑?

     我覺得這個也是華人的一種特徵(惡性)吧😂?傳統的華人都是男尊女卑,所以一些比較“不體面”的事情可能都會推給女人做。所以才因此衍生出這種百女拋柑的奇景吧?


     雖然把食物拋進海裡有點不環保。不過以當時的角度來看,一個即將腐爛的甜柑還能發揮出其最後的價值,也不失為一件美事。說不定你的爺爺奶奶也是透過這種因緣認識呢。要不然,為什麼到今天還有人會去拋柑?

(來源:https://www.dcard.tw/f/funny/p/230719941)

     嗯。雖然我依然還是沒參加過。不過今天算是上了一個寶貴的馬來西亞文化課。


     吃柑去~~



“交友”的條件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這樣的新聞,說「中國官媒建議把過多的農村剩男輸出給城市剩女」,好用來解決中國每況愈下的初婚率。

     原本,這則新聞的三方主角都與我無關,理應就該笑笑看過就好。但後來幾經思考,卻開始對這種“世界級的遲婚現象”有了新的想法......


==============================================

     最近跟朋友搞“網上拜年”時,被問到了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覺得你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發達了?」🤔️被這麼一問,我突然也覺得真有這麼一回事了。

     加薪升職或找到一份好工的自然不說,甚至也有好幾個“知り合い”開始搞副業、創公司、自製品牌,或營造個人頻道等等。讓人覺得欽佩不已之際也感到了少許唏噓。

     會感到唏噓的點在於,如果你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突然搖身變成了富比士十大富豪,每天跟各國領袖大聊國家經濟動向,自己也會自然而然的不敢靠近吧?《3Idiot》裡面一句經典的台詞說到:「你的好友考試考得不好,你難過;你的好友考試考得好,你更難過」。其實難過,不一定是因為羨慕嫉妒恨,可能只是因為你們之間的距離註定會變得越來越遠吧?

     可是,交友就只能這樣子嗎?難道說財富和名氣反而成為了我們交朋友的指標了嗎?想到此斯,我又不禁想要再一次探討到底什麼是“朋友”。

     一般我們交朋友,無非都是「隨緣」而遇。「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混在一起,而「道不同不相為謀」者,自然也會變得「話不投機半句多」。

     以前,我們就經常聽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換成是小時候的話,唸起來是毫無感受的;但長大後再唸一次,才真正是感慨萬千。首先,一個會住在遠方的朋友,那肯定是認識了很久的朋友。而認識了那麼久又住得那麼遠的,還願意跋山涉水來跟你見面,那種感動是不能言喻、不亦樂乎的。

     於是我又跑去挖掘了更多關於孔子的交友之道。第一句就看到「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老實說一開始看的時候,又車馬又肉的有看沒懂。細查之下才知道他想說的是:「朋友送你東西,即使是一些高貴的車馬,只要不是祭拜祖先的肉,那我是絕對不會拜謝的」,雖然也代表著「物輕情意重」,但“祭拜祖先的肉”更有「把朋友當成是自己家人一樣在看待」。

     孔子還把朋友的種類分為六大類:「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耿直、講求道義、有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就該多交;虛偽、取悅他人、阿諛奉承、欺世盜名者就該敬而遠之。沒想到,古人交友竟然有如此繁碎的準則;而一些現代人交友,竟然只要彼此能夠互惠互利就好。

     而關於“如何對待朋友”一說也挺有意思,他提到「忠告而善導之」和「不可辄止,毋自辱焉」。前一句說到,作為一個“友直”之人,你會“忠言善導”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走了偏門,你就嘗試善導他回歸正途;但後一句卻說,如果你勸了對方也不聽,那就算了。因為朋友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否則那就無法稱作“朋友”,應該稱作“師生”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裡也暗示了說:要找可以當成學習對象的人,只要在三個人裡面找就行了;而往往要找一個可以“平等對待”的朋友,那真是難如登天啊。


==============================================


     回到現代的感情事。

     很多現代人找對象時,不論男女,其實都想找一個可以平等對待的“靈魂伴侶”、“朋友”吧?至少我認識的人之中,擁有幸福婚姻的情侶們都是這樣子的。

     學歷、財富、家庭背景、出身地、技能、文憑、職業、身高、身材、外貌、資產,可以一比高下的項目多如繁星,如果朋友或情侶之間心存著高低之分,那這段關係,肯定是沒辦法好好的維持下去的吧?

     回顧古人的交友之道,這些,壓根都不曾是擇友的條件,當然也不應該是擇偶的指標。可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都不曾再學過這些道理了...






“交友”

     如果你是一個成年的單身男子,在交友App尋覓對象時難得遇到一個主動邀你吃飯逛街的女生。看了看照片,感覺還挺合眼緣的,於是就二話不說的應了約。

     到了後才發現,真人跟照片就像是天與地一樣遙遠。但你保持了你的禮貌和風度。你配合她去吃她想吃的餐館。

     你這樣默默祈禱著:或許,她是個有趣、可以聊得來的人。

     你們抵達了餐館,但在點了餐吃了兩口後,她就告訴你說她家裡有急事需要立刻離開。於是難得一天的約會就這樣草草結束了。

     或許她對你沒意思於是就找了個藉口逃脫;而你可能對她印象也不好所以也就跟著離開了。回到家後,你繼續躺在床上,繼續刷著交友App,繼續尋找著下一個可能。

     當你以為你只是度過了另一個寂寞的夜晚時,誰知道在下一秒就有另一個男生也陪著她一起上了同一間餐館...

==============================================

     網絡上“交友尋愛”的各種五味雜陳,都是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的。很多長輩朋友可能會問:「啊你怎麼這麼大都沒交到女朋友啊?你怎麼不試下用用交友App啊?」

     說得容易!下個軟件登個帳號,刷刷刷的就有約會了。但其實每一次的交際就像是一輪又一輪不停歇的嚴苛面試。

     面試時,你就必須盡你所能的催眠自己,告訴自己每一間公司有多麼多麼的美好,而你又有多麼多麼的適合這些公司。即使,你對它們一點也不了解;而在交友App裡,你也得盡你最大的能力“同時”讓好幾個人對你感興趣,好增加你得到“第二次面試”的最大概率。即使,她們都還是陌生人。

     以上所説的情況都來自些履歷(照片)較好看的求職者。但如果是履歷不標青的,可能就要花一整天的時間呆呆的坐在電腦前不斷的刷新自己的收信欄,不斷的繼續調整自己的履歷(照片)。那種無人問津的恥辱感,絕對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就算你拿到了面試(約會)的機會,每一次面試又會是一輪又一輪的自我解剖。因為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但卻又要用最大的限度,在最短的時間去讓對方了解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掏心挖肺,把心裏話都向對方說了之後才發現,對方早已經看上了另一個Candidate。而清楚遊戲規則的你,也只能默默的順應現實唄。

     不過這些辛苦也是無可避免的。畢竟要尋得一個願意跟你共度一生的人確實不是一件易事。真誠的拒絕總比虛假的接受好太多了。

     而在這種地方,居然還有人可以這麼殘忍的落井下石...

==============================================

     把畫面拉回到剛剛的餐館。該女生跟另一個男生上了同一間餐館之後,重複了同樣的操作:點餐-吃飯-有急事-離開。然後送走了上一個人之後,又輾轉去迎接下一個男生,一晚就約了11次!



     雖然報導裡有理由懷疑她們串通了店家來進行某種“交友詐騙”。但她們既然沒有被法律制裁或賠償的話,我想最後也只會是不了了之,讓行騙者繼續逍遙法外了。像這樣的行騙手段可謂是層出不窮啊...


     所以,我又有多一個交不到女友的藉口了。木啊哈哈哈。(苦笑)



愛的滅絕

     總有一天,人類會因為“愛”,自己把自己推向深淵,導向滅絕。


     “愛”,是什麼?

     其實,現代人對愛的詮釋已經變得越來越複雜化了。愛,只不過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對某個人或某種事物的偏好。但畢竟它只會個主觀的感情依附,所以自然是由自身所決定的。而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需要刻意選擇,人們就會自動去愛的對象的話,那肯定就是:母親自己了。

     我想,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不愛自己。即使是選擇自甘墮落、自尋短見的人,可能也只是因為自己成為不了那個心目中的自己,不想讓自己繼續痛苦下去而選擇自我解脫的一種手段而已。

     你可能會說:那麼那些甘願做牛做馬,甘願為宗教、為國家犧牲的人,肯定就是不愛自己的人了!但對我來說,他們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不一樣而已。

     做牛做馬的人,對自己的認知就是個奴隸。所以他們不會跟他們的主子作比較;他們只會跟其他奴隸作比較。我想沒有一個奴隸不想過得比其他奴隸更好的,這也算是一種“愛自己”的跡象。其次,為國家、為宗教犧牲性命的人也是一樣。或許他們骨子裡也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想要把“自己”提高一個等級,並在他們幻想中的審判日時得到高尚的評價。(雖說如果是利人利己的愛也不一定是件壞事。)

     所以,這裏要帶出的一個點是:“人類都是愛自己的”。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我會說這些“愛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滅絕呢?

     首先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就是因為人類正不斷的想要追求“真愛”。如果“愛”意味著“強烈的主觀情感”,那麼“真愛”大概就表示“不會變的客觀情感”了。我們不知不覺被浪漫主義催眠,它告訴我們說:「孩子,去尋找你的真愛吧。有一個人在世界的某處等著你,他(她)會跟你一起白頭到老,永浴愛河的。」只是,大家夢裡的的“真愛”都是一位王子(公主),而大部分發夢的人都是平民。

     所以,很多人為了不讓夢想破滅,最後選擇了最舒服的方式:就是永遠不要醒來。

     (資料:在日本,40歲以下的女性之中,就有四分之一是處女;其次,還有70%的日本青年自稱自己是沒有結婚意願的草食男。連結

     當然,也有些情侶成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王子(公主)。不過,情況依然沒有變好。

     因為第二個問題則是“生育”了。事實上,如果不需要你冒著風險懷孩子,不需要你一邊工作一邊跑去休息間擠奶,不需要你去擔心房貸、生活費、教育費的話,誰不想多生幾個?這個社會期望女性像男生一樣能幹,但又要求女性兼顧家庭、孩子和事業。那並非不可能,但只會讓社會壓力不斷漲大而已。

     更可悲的是,在“雙收入家庭”取代了“單收入家庭”之後,換來的並不是更富裕的生活,而是更高昂的物價。醒醒吧,有很多人都說房價在這二十年漲了兩倍,但收入卻沒變。錯!收入也是漲了兩倍,只不過是由兩個人來賺!

     而且,當人們把“教育的費用”和“未來職業的收入”掛上鉤兒的時候,自然就會把“教育”當成“投資”,而非“義務”。當一件物品變成了“投資衍生品”,只要其回報高於投資額的話,就算再貴,人們還是會把血汗錢往下丟的。

     單靠以上幾點,社會就會繼續惡性循環下去。生活壓力越來越高,而生育意願也會越來越低。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口就會以數以億計的速度在減少,比任何一個大型天災,甚至可以比當下的疫情還要嚴重。

     不過最後一點,我認為是最難以預料的:則是人類愛“滿足自己”這一誘因。也就是那不能自拔的,想要滿足自己好奇心的一種天性。

     最近玩了個2015發布的像素遊戲《UnderTale》。一開始僅僅是被這種反遊戲類型的橋段吸引,但玩過之後才知道這是十年一遇的神作。雖然玩家的決定可以改變遊戲結局這件事早已是遊戲的常用手段。但這遊戲的多重結局實在讓人深思,尤其當你滿足了自己所有的好奇心之後,發現無法重置你做過的傷害這件事。之後就算再想補救,也不過是偽善的行為而已。。。



(來源:https://www.reddit.com/r/Undertale/comments/4e0bhf/how_curiosity_changed_the_universe/)

     說起來,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被關在家裡?追根究底,還不是一小群人想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所致嗎?五十年前我們了解了人類的力量可以毀滅地球;五十年後的人還會記得嗎?

     什麼時候,我們也漸漸變得只重視自己、只愛自己的狀態。滿足自己,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前提。即使付出,也為因為沒有得到別人給予自身的尊重而感到憤怒。最後還不都是因為自己?

     所以,當所有人都竭盡所能把自己“最大化”時,經濟就會持續扭曲,社會就會越來越隔絕,文明也會越來越瘋狂。而人類離滅絕,可能也就不遠了。。。


     一切皆是空。或許,“我”,什麼都不是。或許,我們應該要再思考一下,“我們”應該要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