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條件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這樣的新聞,說「中國官媒建議把過多的農村剩男輸出給城市剩女」,好用來解決中國每況愈下的初婚率。

     原本,這則新聞的三方主角都與我無關,理應就該笑笑看過就好。但後來幾經思考,卻開始對這種“世界級的遲婚現象”有了新的想法......


==============================================

     最近跟朋友搞“網上拜年”時,被問到了一個問題:「你有沒有覺得你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發達了?」🤔️被這麼一問,我突然也覺得真有這麼一回事了。

     加薪升職或找到一份好工的自然不說,甚至也有好幾個“知り合い”開始搞副業、創公司、自製品牌,或營造個人頻道等等。讓人覺得欽佩不已之際也感到了少許唏噓。

     會感到唏噓的點在於,如果你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突然搖身變成了富比士十大富豪,每天跟各國領袖大聊國家經濟動向,自己也會自然而然的不敢靠近吧?《3Idiot》裡面一句經典的台詞說到:「你的好友考試考得不好,你難過;你的好友考試考得好,你更難過」。其實難過,不一定是因為羨慕嫉妒恨,可能只是因為你們之間的距離註定會變得越來越遠吧?

     可是,交友就只能這樣子嗎?難道說財富和名氣反而成為了我們交朋友的指標了嗎?想到此斯,我又不禁想要再一次探討到底什麼是“朋友”。

     一般我們交朋友,無非都是「隨緣」而遇。「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就會混在一起,而「道不同不相為謀」者,自然也會變得「話不投機半句多」。

     以前,我們就經常聽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換成是小時候的話,唸起來是毫無感受的;但長大後再唸一次,才真正是感慨萬千。首先,一個會住在遠方的朋友,那肯定是認識了很久的朋友。而認識了那麼久又住得那麼遠的,還願意跋山涉水來跟你見面,那種感動是不能言喻、不亦樂乎的。

     於是我又跑去挖掘了更多關於孔子的交友之道。第一句就看到「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老實說一開始看的時候,又車馬又肉的有看沒懂。細查之下才知道他想說的是:「朋友送你東西,即使是一些高貴的車馬,只要不是祭拜祖先的肉,那我是絕對不會拜謝的」,雖然也代表著「物輕情意重」,但“祭拜祖先的肉”更有「把朋友當成是自己家人一樣在看待」。

     孔子還把朋友的種類分為六大類:「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耿直、講求道義、有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就該多交;虛偽、取悅他人、阿諛奉承、欺世盜名者就該敬而遠之。沒想到,古人交友竟然有如此繁碎的準則;而一些現代人交友,竟然只要彼此能夠互惠互利就好。

     而關於“如何對待朋友”一說也挺有意思,他提到「忠告而善導之」和「不可辄止,毋自辱焉」。前一句說到,作為一個“友直”之人,你會“忠言善導”你的朋友。如果你的朋友走了偏門,你就嘗試善導他回歸正途;但後一句卻說,如果你勸了對方也不聽,那就算了。因為朋友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否則那就無法稱作“朋友”,應該稱作“師生”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裡也暗示了說:要找可以當成學習對象的人,只要在三個人裡面找就行了;而往往要找一個可以“平等對待”的朋友,那真是難如登天啊。


==============================================


     回到現代的感情事。

     很多現代人找對象時,不論男女,其實都想找一個可以平等對待的“靈魂伴侶”、“朋友”吧?至少我認識的人之中,擁有幸福婚姻的情侶們都是這樣子的。

     學歷、財富、家庭背景、出身地、技能、文憑、職業、身高、身材、外貌、資產,可以一比高下的項目多如繁星,如果朋友或情侶之間心存著高低之分,那這段關係,肯定是沒辦法好好的維持下去的吧?

     回顧古人的交友之道,這些,壓根都不曾是擇友的條件,當然也不應該是擇偶的指標。可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都不曾再學過這些道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