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

突然的累。

毫無緣由的累。

每天睡足了八個小時,

但還是忍不住想要多睡一會兒。

可是不管再怎麼睡,

還是會覺得,

累。


是因為最近用力過猛,總是撐著眼鏡看屏幕?

是因為總是把自己的每分每秒都塞得滿滿的?

是因為,太久沒好好呼吸外頭新鮮的空氣?


眉頭、肩膀,好像一直都沒得到什麼喘息的機會。


頓時發現,

原來是因為自己不知不覺間,

又把自己抓得太緊太緊了。


把世間一些無所謂的事情,

看得太重太重了。


所以才會,

累。


於是,

左手輕輕拍著,

並抓起了冰冷的右手。

一句多餘的話,

也不用說。



男女平等之【胸與鳥】

      前一陣子看到某位小朋友po了一張。圖裡原文道:

從小到大我都很看不順眼 

那些男生拿女生的胸部開玩笑

奶大就幫人家取一堆花名å

奶小就笑是飛機場

假如男生的陰莖是外露的

我估計再也沒有男生會笑女生

因為大馬的男生陰莖平均長度的確不長


男生通常自卑於身材肥胖

但如果陰莖是可以被看見的話

他們自卑的不僅僅是身材

還有那條現實生活不能被看見的短陰莖


     發文者應該是位男士,而圖的下方還刻意貼上了個#男女平等的標籤,引來了網友們的共鳴。似乎,這就是一張救贖圖,讓人可以一吐多年來被人取笑的怨氣:「敢取笑老娘?你露了鳥再說吧!」,頓時大快人心。


     只不過,關於這種孰是孰非的議題,我一直都不願意在蹭熱度的情況下討論。

     我只想好好的理性議論一番,於是就開了個草稿讓它好好沈睡。


     一個月之後,我才再去尋找原圖。雖然其熱度已過,但當時居然也累積了6千次以上的轉發,還上了網絡媒體的報導。不過關於報導本身就很無趣了,無非就是剪剪貼貼毫無心意。跟上次《你牛》的新聞報道幾乎不相上下。


     首先我先表明自己的立場:我並不認同男生可以隨意取笑女生的胸部。也認同取笑他人外表是件可恥的行為。

     可是,我也不認同其發文者所要表達的立場以及理論。我認為,短短的幾行字間謬誤重重。

     請待我娓娓道來:


謬誤一:因為自己陰莖短所以才不應該取笑別人胸部小?

     確實馬來西亞的男生平均長度並不特出。為此我還特地去翻找了資料。根據資料,馬來西亞的平均長度確實是排在倒數參與統計的幾個國家之中:

     而為了提倡發文者所謂的“男女平等”,我也找了女性平均胸圍的分佈圖

     從上圖可以看得出大馬女性的平均大小都在A左右。

     所以針對發文者的理論,因為“馬來西亞人的陰莖小會被人取笑,所以就不應該取笑別人”。那這是不是說:“如果陰莖長就沒問題了”?那是不是說像厄瓜多爾、喀麦隆、玻利維亞這種平均陰莖長的國人就可以擁有“取笑特權”了?所以當他們取笑你時你就可以不哼一聲的接受了嗎?是這樣嗎?


謬誤二:因為是男女平等所以就是真理嗎?

     雖然這幾行文字可能只是發文者一時的心直口快。但看了那麼多人的反響後我不禁反思起來:

     到底什麼是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是近代常被借題發揮的標註。只要道出此“男女平等”的令牌就仿若穿上了不死金身,神聖不得侵犯。從歷史上來看,男女平等本是源於封建時代女性被物化的背景之下所產生的一種解放思想。它的目的是要把“女性低下”的意識拉到去“人人平權”的社會。出發點是好的但卻常被濫用。

     比如說:因為被男人物化所以也得物化男人才是一種“平等”的表現;或者說:因為女性生孩子很辛苦所以也要研究如何讓男性生孩子等等荒謬的想法也層出不窮。如果太過於追求所謂虛無的“平等”,到最後也只會本末倒置。

     我再舉個例子。

     如果你有兩個弟弟,三個人一起分一大塊蛋糕。為了達到人人平等,所以你就給每人33%份量的蛋糕。可是最後還有個不能除盡的1%,你應該要怎麼辦?

     為了達到極致的“平等”,所以你把1%丟進垃圾桶嗎?如果把這1%讓給哥哥,你會說哥哥沒有禮讓之德;如果讓給小弟,你又會說弟弟沒有敬長之美;把它扔了,你又會說他們奢侈浪費;廚子跑出來說再多做一塊蛋糕讓大家好分點兒,那以後大家不就都得組三人行來吃蛋糕了嗎?

     看到吧?當你追求極致的平等,到最後只會發現各種崎嶇。因為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圓滑完美的事情。你說女性生孩子幸苦,所以就要求男性做出“同等代價”的犧牲,這樣雙方才能“平等相待”。但何種“代價”才能謂之平等?你說不清,於是也算不清。女方覺得自己犧牲較多,男方也覺得自己犧牲較多。於是兩人就老是站在槓桿的兩個對峙點,直到雙雙失衡掉落為止。

     這,真的是你所想要追求的“男女平等”嗎?


謬誤三:被笑後就得笑人?

     被人打了一拳就必須還以一拳;被人取笑了之後就得笑回去。這樣的“以暴制暴”精神真的好嗎?

     首先“取笑”本身並沒犯什麼特別的罪行。所以確實,除了“取笑回去”以外就沒什麼好手段可以“懲罰”取笑者了。

     可是平心而論,你真的覺得這樣就是“懲罰”了嗎?“取笑回去”後,你釋懷了嗎?你開心了嗎?

     這就跟取笑別人眼鏡咪、膚色黑、身材矮小等有什麼區別?

     如果這種取笑上升到“侮辱”、“歧視”的等級的話,這個社會會變得怎麼樣?大家抱著互相仇恨各挑短處出言相辱的文化,這個世界會變得怎麼樣?

     在我看來,對於世間的取笑我們大可以一笑置之。正所謂: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所以不管一個人外表長得怎麼樣,你看不起了你自己,別人才會看不起你。

     我突然想起張愛玲在《红玫瑰和白玫瑰》里写到的一段話:

她的不发达的乳,握在手里像睡熟的鸟,像有它自己的微微跳动的心脏,尖的喙,啄着他的手,硬的,却又是酥软软的,酥软的是他的手心。

     事實上,大家各取所需各求所好,各有各的美。相信我,取笑胸小的時代其實早就過了;只不過取笑鳥小的時代,是不是已經悄悄開始了?     


謬誤四:露鳥就能解決問題?

     你自己回顧一下人類歷史,有哪個古人類文化不是從光禿禿的身子開始發展的?你再看看哺乳動物界,不穿褲子有改變雄性動物的地位嗎?別傻了。

    話說回來,現在地球上確實還有不少(近乎)露鳥的民族存在。(最近還參與了聯合國的會議,引起了各國的關注)。但這樣的一族會變得更“男女平等”呢?還是更傾向“性器官崇拜”?則沒有一定的關聯可言。

     說不定,提倡露鳥文化後,反而會讓暴露狂得償所願。他們有些就是透過瘋狂展現自己下體來得以快感之人。你再想想,你把你5歲的女兒送上幼兒園,對面那五十歲肥膩的男教師一邊教書一邊悄悄的走到你女兒跟前勃起陰莖。事後還可以肆無忌憚的說:「這社會就是不讓穿褲子,我只是剛好下體充血而已」。

     這樣的社會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不知不覺又寫長了。。。


     其實,很多煽動人心的詞語,其邏輯都是這樣的:

     首先,他們會利用一些吸睛的詞彙,跟一些大家都可以絕對認可的“大道理”來立碑,先博得大家的眼光和認同感之後,再表明出自己的觀點。

     由於大家已經接受了前一個觀點,所以自然就會覺得後面的觀點也同樣有道理。這就好比說,銷售員會問你「是不是覺得家裡常常很骯髒?」,然後再推薦你可以解決問題的“吸塵機”。

     自然而然的,人們會把這個“吸塵機”當成可以解決前一個問題的“真理”。一般人很難可以把前言和後語隔開來獨立分析的,所以大家都會很容易被這種“帶頭效益”影響。

     其實,我並不介意人們的口直心快,畢竟每個人都可以發表他們自己的看法。

     但作為每天都在消費無限量資訊的我們來說,退一步去思考別人譁眾取寵的發言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在悄悄的影響著另一個人。

     好了。說完。




粗談創造角色

首先這絕對不是一篇教科文。這是一篇通過自我反問來學習的文章。


上個禮拜我無意間重讀了自己四年前寫過的一篇短小說

原先,我以為自己寫了個爛結尾,所以期待不高。但重讀後,竟發現許多不錯的鋪牌和橋段,到最後居然也可以一氣呵成、恰到好處的結束。意外的,被以前的自己稍稍感動了。


當一位作者失去了作者記憶時,才能更真切的去感受作品的好壞。


當然文字上還有很多構造風格不統一、單調幼稚的弊病。另外我當時還用了許多方言式的中文來撰寫,以凸顯本地化風格。這點我倒還不確定是好是壞,畢竟不是每個會中文的人都能完全看懂。但這都是題外話了。


(我突然覺得我帶主題時很喜歡先“遊花園”,讓貴賓先在花園逛了一大圈後才去主場。)

(不好意思這又是個題外話)


不過唯一讓我不太滿意的是,裡面的角色太像我認識的人了。

或者應該說,我是以自己認識的人為藍本來寫作的。


這樣的好處是:我可以省下許多創造角色的苦工。

壞處是:我每次都會創造出大同小異的角色。


其實這個角色單調的問題,數年前我在演戲或寫作時就已經發現了。但我依然還沒有找到突破口。就趁此機會談一談吧。


放下身段去偷

在Blake Snyder的《Save the cat!》裡面就有提到,這個市場就是要:「給我同一套,但要不一樣。」

人們都喜歡熟悉的事物,但同時又想追求新鮮。塑造角色也是,創作流行歌也是,拍電影也是,開發遊戲也是。有哪個備受矚目的成品不是讓人感覺“既相似又獨特”的?

而很多時候,“優秀的創意”就是從這種“既相似又獨特”的架構裡融合出來的。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從一個人們熟知的老梗中加上自己獨特的詮釋,來變成自己的“創意”。

Good Artist copy, Great Artist steal.


寫一個演員想演的角色

Blake說:「作為一名編劇,你會不斷在極度狂妄和極度不安的心態之間搖擺,那種不安全感會強烈到你需要很多年的心理治療,才有辦法大聲說出“我是編劇”。」

而反思起來,我這個自娛自樂的作者,很多時候都只是處在一個過於狂妄的心態底下。有時候太過自大想要讓自己變得獨特,反而蒙蔽了雙眼。太抗拒去Copy而忘了學會怎麼去Steal。


我想這是我現在最不足的地方。如果我是一名演員,我確實不會想演裡面那些“既陌生又平淡”的角色。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角色等著他。」-陳凱歌


自我認知的不同

我想起數年前自己還在戲劇圈打混時,就經常接一些大同小異的角色。最近看了陳凱歌導演在《演員請就位2》裡面說的話時深有感觸。他也談及很多演員遇到了適合自己的角色後,就會一直被要求演同樣的戲。因為觀眾就是愛看他們這個角色。這也是其行業裡的運作規律,只有少數人能夠打破這界限。

回想起來,許多資深的演員都是輾轉數十年後才找到一個轉型的機會。確實不容易。

我特別喜歡陳凱歌導演在節目裡說的一段話:

你合適嗎?

你要是覺得你合適你就去爭取。

但我不會為你爭取一個角色

的精神所感動

我會被你自我的認知所感動

說:我只能演這個

這個對我更合適

他可能是一個Minor Char

但我可以演

這應該就是在“我想要”和“我可以”之間的認知差別。

所以我不應該是“想要創造更深刻的角色”,

而應該是“可以創造更深刻的角色”。 









堅持✊

 這是一篇寫給自己反思的文章。

我在想:人,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堅持不下去了?


是因為誘惑?

比方說當一人下定決心要減肥時,就會突然被各種美食誘惑。霎時間,四周的人手裡的美食都變得特別好吃。

或許一開始能夠抵抗;或許一開始能夠一直用鏡子前的自己來告誡自己。

但時間久了,這些都會失去效力。

人都希望過得舒服自在,很少人會主動去自討苦吃。

科學實驗告訴了我們,人類的自制力是有限的。

有時候過於約束自己,就只會帶來反效果。

你越是抵抗,就越是抵抗不了。


是因為滿足於現狀?

可能因為自己真的瘦了一小圈,或者開始被其他人讚美了。於是就稍微“縱容”一下自己,讓自己吃點“好的”。

然後很快的就會被打回原形了。

最後就只會一直浮浮沈沈。十年、二十年過去了,直到有一天妥協了、接受了。然後對天長嘆:“我的基因就是這樣的啦”

或許,會在無數個夜裡自我催眠:“其實現在這樣也不錯”、“人生嘛,最重要是活得開心”


是因為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比方說在進行減肥計畫時,原本安排好每天要怎麼怎麼早起、怎麼怎麼運動等等。

但某一天,公司突然找你加班,一做到了天亮。

第二天,你說:“今天太累了,還是算了吧”

第三天,你說:“今天沒心情,算了吧”

過了幾天你回來了,但可能草草的做了幾次然後就結束了。因為這幾天你休息了,想放鬆了,所以開始追劇。

你想趕快執行完你自己的“任務”,然後趕快追看扣人心弦的劇情。

幾次之後,你看不見變化,因為你沒認真做;

看不見變化,慢慢的,你就不做了。


有些人說:只要你養成了習慣,就會像每天早晨起來刷牙那樣自然。

但如果因為生活忙碌而隨意洗刷的話,牙齒依然是不會乾淨的。


是因為想擁有太多?

以為自己能夠掌握好一樣技能之後,就會想要掌握更多更多。

多到自己負荷不了。

當自己減肥稍微有點起色之後,突然又把重心放到其他學習身上;學未有成之前,又太快的把重心拋到愛情裡去。

結果就好像左手拿著事業,右手握著婚姻,頭上頂著創業,懷裡抱著瘦身,然後在鋼絲上徒步的人那樣。最終往往只會失去平衡掉入谷底,什麼也掌握不了。


是因為回報太低,付出太多了?

你又再一次反問自己:“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

你又不是模特兒,也沒有必要靠外貌賺錢。

你就算一直堅持下去,也一樣無人問津。沒有人會來訪問你是怎麼堅持的;沒有人會給你一百萬讓你教他們減肥。

或許其他人曾有過這樣的機遇。

但在70億的人口裏,如果每個人排隊都得花一秒鐘的話,那也得等到221年之後才會輪到你。


是因為沒人鼓勵你?

一開始,你或許會得到朋友的一些讚美。久了,他們也不會多提;提多了,你也不會感覺到什麼。

你就像是一個慾望的無底洞,一直想要得到更多的讚美。慢慢的,你得不到你所期望的,你失落了,你沮喪了。

或許你還會從無數的心靈雞湯勵志文章裡偷取一點點能量。

他們會告訴你:當你想要放棄時,想想自己當初開始的理由。

他們會告訴你:當你想要放棄時,想想自己一輩子這樣過好嗎?


或許這些句子能讓你多堅持一下下,但很快的又失去效用。

然後,你就堅持不下去了。


放棄的理由很多,堅持的理由卻很少···

不管是在減肥、健身、學習、事業、愛情也好,大家都可能面對著同樣的問題:

堅持不下去的問題。

有些人說:放棄可以有很多理由,但堅持的理由只需要一個。


但我現在覺得,堅持的理由,一個都不需要


不同的道路。

我上面說了那麼多例子,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太想要堅持某件事情,所以才導致出來的掙扎心態。

因為做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需要莫大的動力以及能量;

而要堅持讓自己不斷的處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所消耗的精力可想而知。


或許有人能夠不斷督促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放棄。

但當放棄變成了一種“選擇”時,它就有可能會變成一種“現實”。

而我也沒這種不斷督促自我的本事。我相信很多人也沒有。


我回想自己曾經長時間堅持過某些事情。

那時,比起不斷的在心裏跟自己對抗來推自己一把。

我反而只是很單純的,很單純的把我手邊的書本打開。

很單純很單純的設定時間運動。

很單純很單純的讓自己以“放鬆”、“開心”的狀態來堅持。


並不該是因為內疚、責任感、罪惡感而去做某件事情。

而是應該讓自己很單純很單純的去享受這個過程。


累了?沒問題。

就算只是休息,腦袋也會不由自主的繼續思索,跟你的運動神經相連合;

就算是在睡覺,潛意識也會把成果一點一滴的編織起來。


“無視結果”和“不在意結果”是兩個不同的思維。

雖然享受過程,但也並非不理會結果。


時間長了後,猛然回頭,發現自己走著過來的腳印時,就會連自己也不禁讚嘆。

但不看太久,回過頭來,又繼續走。


而我想,

最好的向前,就是不斷跌倒;

最好的堅持,就是不要堅持。

吧。

絕食系

      這原本只是一個課堂上的玩笑。


     三年前的日本語課堂裡,不知是誰又再挑動了羅伊多的那根“鬧”筋。他又向陽子老師問起了個教科書裡沒有的問題:

     「センーセイーー、肉食系と草食系はなんですか?」

     (老師~請問肉食系跟草食系是什麼東東?)

     陽子老師先是嗤笑了一會:「你又是從動漫裡面學過來的吧?」,然後再細細解釋,

     還非常用心的教了了我們其他外草內肉的“白菜卷系”和外肉內草的“蘆筍培根卷系”。這麼盡責的日語老師還真的是世間難有啊。


     然後羅伊多笑嘻嘻的橫來一刀:「那老師你是什麼系啊?」

     我這時才意會到羅伊多的醉翁之意。羅伊多這麼不單純的小孩怎麼可能不知道肉食系和草食系是什麼東東啊。坐在他隔壁的黑王也默默地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え···ちょっと···」,這問題陽子老師也接的有點措手不及。然後也坦白的答道:「我的話,應該是肉食系吧。」

     之後全班開始轟動了起來。

     看不出平常文靜纖細的陽子老師是個肉食系。


     「恥ずかしいいいな」,陽子老師自己也不好意思了起來,然後就開始反問各位同學:

「那你們是什麼系啊?」


     「我是肉食系!」

     「我的話應該是白菜卷系。」

     「我的話···」

     然後大家就開始興奮的一個個回答。平常回答問題時應該沒有這麼興奮過。(笑)


     輪到我時,我則隨口回答了個「絕食系」。

     當時,就真的只是一個玩笑而已。


     轉眼到了三年後的今天,我不知不覺的,就過了快三個月的“半絕食生活”了。

     一開始的契機,其實是因為沒錢。

     三年前,當我還是窮學生的時候,我就經常略掉午餐不吃。有時候真的餓得荒了,才會走到學校食堂點份240yen的炸雞塊吃。食堂阿姨總是不厭其煩的問:「飯呢?」,我都會說:「不需要です」。這時我總感覺她們會用非常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因為日本人可是個連早餐都會吃白飯的民族啊。沒有白飯就等於沒吃過午餐。

     但我發現,自己雖然吃得少了,但身體其實也沒變瘦,肚子也沒有特別的餓。

     因為我吃飯的速度很快(份量太少),所以我一般都獨自一人坐在角落吃。有時候跟朋友一起吃時,大夥都會好奇的問道:「你就吃這些?」、「你已經很瘦了,不需要減肥了」、「你讓我吃得很內疚(笑)」。所以,我大部分時候還是選擇自己在角落吃。

     後來學校食堂似乎看穿了我的策略,還把炸雞塊的價格提高到了250yen。不過我已經畢業了。 😂

     開始有了收入之後,我則對自己的胃“比較好”一些。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每天經過便利店都會橫掃一些美味的冰淇淋、甜食、薯片等,也經常外食,或到處尋找好吃的拉麵。對吃也沒有特別的顧慮,也常常撐著肚子滿足的回家。

     另一個契機,則是因為懶惰。

     半年前開始隔離時,我則因為懶惰而常常叫外送。但由於外送的價格都不便宜(大約要1500到3000yen),再加上工作繁忙沒時間吃午飯,所以我到了晚上就乾脆叫雙份的來結束忙碌的一天。

     可是說實在的,吃了一個月後,我就膩了、受不了了。雖然我每天所吃的份量都沒變。但常常撐著肚子晚上也睡不好,於是就“無奈”的打遊戲打到深夜,第二天則再拖著疲憊的身子起來工作。後來看著每個月的帳單後,我開始醒了。而且重點是,這些外送也不怎麼好吃的說,居然還要花我那麼多錢?!

     後來為了省錢,還有就是因為懶惰,我一天就只做一次飯。我不敢說自己多會作料理,但新鮮出鍋的食材怎也比包在保麗龍裡悶著的食物好吃多了吧?

     然後,為了讓自己晚上不會太撐,我漸漸的把兩份變回一份,甚至半份。再加上我常年習慣略掉午餐(在不影響身體、工作的前提下),我不知不覺就經歷了三個月的“半絕食生活”。雖然我一直會有“餓肚子”的感覺,但不僅沒感到不適,反而還變得更有效率,同時晚上也更容易入睡了!

     這時我才想起了喬幫主的四字真義:“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當我開始不會總為美食而瘋狂時;當我站在百貨公司冰櫃看著便宜又好吃的巧克力雪糕後(才88yen!),依然能夠默默的把雪糕放回原位時;當我點開外送網頁看著一片又一片的披薩菜單後,還能夠直接把外送APP卸載掉時。我就知道,我的身心又更上一層樓了。

     這時我才漸漸明白,要真正對你的胃“好”,就不要讓她太操勞。“病從口入”這句古訓是非常有道理的。每個人都會有食慾,但我們不該讓食慾成為我們的主人。而到了此刻我才發現,自己終於成為了自己食慾的主人。

     或許,對“人”也該是如此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