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談創造角色

首先這絕對不是一篇教科文。這是一篇通過自我反問來學習的文章。


上個禮拜我無意間重讀了自己四年前寫過的一篇短小說

原先,我以為自己寫了個爛結尾,所以期待不高。但重讀後,竟發現許多不錯的鋪牌和橋段,到最後居然也可以一氣呵成、恰到好處的結束。意外的,被以前的自己稍稍感動了。


當一位作者失去了作者記憶時,才能更真切的去感受作品的好壞。


當然文字上還有很多構造風格不統一、單調幼稚的弊病。另外我當時還用了許多方言式的中文來撰寫,以凸顯本地化風格。這點我倒還不確定是好是壞,畢竟不是每個會中文的人都能完全看懂。但這都是題外話了。


(我突然覺得我帶主題時很喜歡先“遊花園”,讓貴賓先在花園逛了一大圈後才去主場。)

(不好意思這又是個題外話)


不過唯一讓我不太滿意的是,裡面的角色太像我認識的人了。

或者應該說,我是以自己認識的人為藍本來寫作的。


這樣的好處是:我可以省下許多創造角色的苦工。

壞處是:我每次都會創造出大同小異的角色。


其實這個角色單調的問題,數年前我在演戲或寫作時就已經發現了。但我依然還沒有找到突破口。就趁此機會談一談吧。


放下身段去偷

在Blake Snyder的《Save the cat!》裡面就有提到,這個市場就是要:「給我同一套,但要不一樣。」

人們都喜歡熟悉的事物,但同時又想追求新鮮。塑造角色也是,創作流行歌也是,拍電影也是,開發遊戲也是。有哪個備受矚目的成品不是讓人感覺“既相似又獨特”的?

而很多時候,“優秀的創意”就是從這種“既相似又獨特”的架構裡融合出來的。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從一個人們熟知的老梗中加上自己獨特的詮釋,來變成自己的“創意”。

Good Artist copy, Great Artist steal.


寫一個演員想演的角色

Blake說:「作為一名編劇,你會不斷在極度狂妄和極度不安的心態之間搖擺,那種不安全感會強烈到你需要很多年的心理治療,才有辦法大聲說出“我是編劇”。」

而反思起來,我這個自娛自樂的作者,很多時候都只是處在一個過於狂妄的心態底下。有時候太過自大想要讓自己變得獨特,反而蒙蔽了雙眼。太抗拒去Copy而忘了學會怎麼去Steal。


我想這是我現在最不足的地方。如果我是一名演員,我確實不會想演裡面那些“既陌生又平淡”的角色。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角色等著他。」-陳凱歌


自我認知的不同

我想起數年前自己還在戲劇圈打混時,就經常接一些大同小異的角色。最近看了陳凱歌導演在《演員請就位2》裡面說的話時深有感觸。他也談及很多演員遇到了適合自己的角色後,就會一直被要求演同樣的戲。因為觀眾就是愛看他們這個角色。這也是其行業裡的運作規律,只有少數人能夠打破這界限。

回想起來,許多資深的演員都是輾轉數十年後才找到一個轉型的機會。確實不容易。

我特別喜歡陳凱歌導演在節目裡說的一段話:

你合適嗎?

你要是覺得你合適你就去爭取。

但我不會為你爭取一個角色

的精神所感動

我會被你自我的認知所感動

說:我只能演這個

這個對我更合適

他可能是一個Minor Char

但我可以演

這應該就是在“我想要”和“我可以”之間的認知差別。

所以我不應該是“想要創造更深刻的角色”,

而應該是“可以創造更深刻的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