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

國的月亮比較圓”?
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

嗯,或許吧?一旦身在外地,每吃進一口食物、逛過一道地方、瞥見一些路人時,即便只是細微的差異,都會相對“品味”得更仔細。
然而回到了自己的地頭,卻又愕然失去這份憧憬。

有時候,身在本地,看著那些旅客做著一些自己曾在別人家做過的“傻事”,自己也會不禁的竊笑起來。
例如在車水馬龍的公路跑步(找死)、
對一些我們根本不顧一屑的東西拍照
搭上(本國)最高的建築物
遠道而來的吃某些我們自己也沒聽過的“傳奇”美食、
在那座永遠不更新電池鐘樓面前拍個到此一遊
在交通燈前等待行人指示燈亮後再過馬路等等。



當然,自己到了國外,
卻也會一個人逛著他國的市政府,再(無聊的)花錢去搭他人的高塔、
到一些不知名巷口吃一些不知名食物,最後還要拍照分享給親友、
仔細觀察路人的一舉一動,然後又熱心的跟別人交談等。

自己在國外時,說不定背後也有個當地人在偷偷的笑著自己呢。

或許,外國的月亮就是比較“圓”

一開始我是認為:
因為自己的一生中,可能就只會來這地方一兩次
所以才會不惜勞苦的到處品味這風土人情。

身旁(Local)的東西,由於司空見慣、垂手可得,
所以就自然不會特別去珍惜這個“理所當然的存在”。(take it for granted)

這個理解表面上是沒有錯。
可是我不喜歡。

事實上,我們會有這樣的行為,完全是來自於“分享的誘因”(見後記)。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套區分“值得分享”與“不值一提”的法則。

簡單來說,假設你和你的社交圈子都是A地人。
那麼你或許會非常積極的收藏並分享關於B地的所見所聞。
因為你的大腦告訴你,那些是“新的”、“有趣”、“值得分享”的資訊。

這分享,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分享的人,可以得到關注;
而其他人,則可以滿足好奇心。

這或許是千百年來,人類總是想要往世界盡頭探索的天性吧?

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天性,人類才能不斷尋求進步。
嗯。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我希望是這樣。

如果有一天,每個人的家裡的壁爐都能使用呼嚕粉去連通全世界的話,【1】
不管是巴黎、倫敦、東京、上海、香港、台北、紐約、冰島、北極甚至是海底、雲端等,都任我們來去自如。
或許,我們最後還是一樣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take it for granted),誰知道?

然後,我們又會去嚮往更遠更遠更遠的地方。
到時,地球人大概又會老是感嘆:“系外的太陽比較亮”了。

最後,我突然想起了一部電影的開場白。【2】
一段很長的開場白。
本人覺得很有意思,很值得去讀一讀,雖然有點長(附自譯華文)。

"In less than an hour we'll finish our sixth month out of Cape Kennedy. Six months in deep space.
By our time, that is. According to Dr Hasslein's theory of time in a vehicle traveling nearly the speed of light, the Earth has aged nearly 700 years since we left it, while we've aged hardly at all. It may be so. This much is probably true. The men who sent us on this journey are long since dead and gone. You who are reading me now are a different breed. I hope a better one. I leave the 20th century with no regrets. But one more thing...
If anybody's listening, that is. Nothing scientific. It's purely personal. Seen from out here, everything seems different. Time bends. Space is boundless. It squashes a man's ego. I feel lonely. That's about it. Tell me, though... Does man, that marvel of the universe, that glorious paradox who has sent me to the stars, still make war against his brother, keep his neighbor's children starving?"

“在少於一個小時內,我們將完成六個月的Cape Kennedy之旅,宇宙之旅。
算一算時間,地球大概又過了七百年,而我們則不怎麼變。
這是Hasslein博士的時間定律:接近光速行駛的飛船會扭曲時空。
我想,大概吧?送我們到外太空的人,早已經離開人世了。
聽著我這段話的你,大概已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類。我希望是更好的人類。
二十世紀時,我毫無眷戀的離開地球。
只有一件事...如果你聽得到,就是,不是什麼認真的話,就一些小事,自己的事。
坐在我這裡俯瞰,所有事情都感覺不太一樣。時間的扭曲、空間的界限,完全把一個男人的自我摧毀的體無完膚。我感到寂寞。就是這些。
說起來。告訴我吧?人類,那掌領萬物,能夠送我到萬空之外的宇宙奇蹟,
是否還在對自己的兄弟發動戰爭?
是否還讓鄰居的孩子挨餓...?”

或許離開了,才能看清自己。
或許離開家園,才會真正發現家裡的菜燒得有多香。
或許離開國家,才能正視自己國家真正的問題。
或許離開地球,才能看見地球有多美...

【完】


=================================
《引用》
---------------------------------
【1】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符咒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3%88%E5%88%A9%E6%B3%A2%E7%89%B9%E4%B8%AD%E7%9A%84%E9%AD%94%E6%B3%95%E7%89%A9%E5%93%81
【2】Planet of the Apes (1968 fil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lanet_of_the_Apes_(1968_film)


=================================
《後記:分享誘因的假定研究》
---------------------------------
警告:以下的文字可能會讓讀者感到頭昏腦脹。


(你已經被警告了。)
分享,是一種社交活動。
所以你(預想中)的社交圈子是怎麼樣的人,你就會做出怎麼樣的分享。

分享,既是帶入一個新的、有趣的資訊,以建立共同的話題,從而推進社交圈裡的共鳴與關係。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們先假設(一),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為什麼?以下這個實驗影片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以上短短的影片證明了(一)的正確性。同時也帶入了我們下一個假設:
(二)“人類都有好奇心的”,而且“好奇心的滿足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人活久了就會知道,如果不斷接受重複性的、舊的資訊,人就會感到厭煩。
影片中的嬰兒天生就知道這一點。所以她不重複同樣的事情。
當嬰兒發現媽媽不再理會自己時,她就會開始用其他方法去尋求關注。

這時互動的本能。
關懷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好奇心。
(雖然母親對孩子的關懷則可能屬於一種無私的愛。
又或者,生命的奧妙(嬰兒)本身就有一個很強烈的神秘力量,吸引著好奇心。)

於是基於渴望被關懷,所以會去引起好奇心;然後基於渴望好奇心,所以去關心。
相鋪相成,就是這個“分享的誘因”。

可是人類的好奇心在哪裡?
每個人的好奇心皆不同。你在意的事情,我未必在意。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好奇心源頭,和一個人所缺乏的東西,站在同一個陣線。

你的潛意識缺少什麼,你的好奇心就會往哪裡去;
你的潛意識害怕什麼,你的好奇心就會往哪裡躲。

誰知道。

【全文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