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為什麼讓人越來越討厭

     曾經,社交網絡是多麼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啊。

     完成了一天的作息,上完了課,做完了家務,輕輕鬆鬆的坐在電腦前刷新頁面,看看朋友圈裡的最新動態(八卦):誰誰誰最近過得好不好、健不健康;誰誰誰又跟誰開始拖了手、又跟誰突然分了手;偶爾找找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熬夜暢談。

     雖然,都是些沒有營養的事情。但因為都是自己在意的人,所以自然而然的會去關心。

     所以啊,社交網絡,曾經是個多麼好用的工具啊。

     但今非昔比,不知不覺間,它變質了。它變得讓人討厭、讓人覺得不快樂···

時間久了

     多年以前,當我們剛開始使用面子書時,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好友。隨手發一道評論,也會迎來好幾個朋友的熱烈議論。仿若就像是開了個小辯論會,好幾個人坐下來一邊喝著茶一邊互相發表意見,好不愉快。

     但漸漸的,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謹慎。發文少了,回文也少了。有時候就算發了文也不會有人在公開平台上回應,最多可能就只會私信你。久而久之,公開的平台就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了。

     我想是因為,在這個社交圈子裡,我們累積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從好友知己、親朋戚友,到上司同僚、點頭之交。不知不覺間,每一道發文都像是在新聞發佈會上發表公告,每一句詞語都彷彿得通過自己腦袋裡的公關部門似的。自然,也越來越少人會想要去使用它了。

     現在很多人開始轉戰其他平台,比方說Instagram(我只知道這個)等。或許一開始時,他們又會找到當初那種好友間互動的愉悅。但我相信隨著時間久了,連結的人數多了之後,人們自然就會不經意的被迫接受很多不感興趣的資訊。最後的結果,還會是一樣的。

利益化平台

     先不提面子書開始在我們的頁面上置入廣告這件事。

     就算面子書不幹這事,我相信你圈子裡的好友們也都一直在幹。我想這網絡平台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從“社交平台”變成了“宣傳平台”。我認為宣傳生意等等的並不是件壞事。但如果宣傳得太過頻繁的話,肯定也會惹人討厭吧?

     打個比方,假如你有一群固定一起出去喝茶的朋友。雖然說喝茶聊天時難免會提到工作,但如果你其中一位朋友總是不間斷的說著自己的生意時,其他人自然就會漸漸的覺得厭煩,漸漸的想要遠離他,不是嗎?

     對於一些老是在宣傳保險、保健品、傳銷生意之類的“朋友”,我想,你可能也已經偷偷的拉黑他們了吧?

友情綁架

     比方說當你的一個好朋友開始了某一門生意時,他自然會希望得到朋友們的支持。其實作為朋友肯定會在精神上支持的,但並非無條件全神貫注的支持。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說“你不支持我就是你不夠朋友”,但我覺得朋友就不應該要有太多利益的衝突吧。否則的話那就不叫朋友,那叫生意夥伴。

     我曾經也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宣傳過自己的作品,但其實從一開始就很是抗拒。再者,比如說當你的朋友“推廣了你的作品”,然後你會覺得自己是不是也應該回報他並跟著“推廣他的作品”?就好比你剛開了一間餐館,身為朋友的自然就會來道賀和光顧。但你也不能期望他們每日每夜都來光顧你吧?而作為一個生意人,你也很清楚光靠朋友的光顧,這餐館肯定就做不久了。

     所以,我這些年來也都不幹這事了。

亦敵亦友

     說到這裏,其實我覺得朋友就是一種很微妙的存在。因為大部分我們認識的“朋友”,其實是存在一種“亦敵亦友”、“互相競爭”的關係。這其實並不一定是件壞事。我們都需要些能夠激勵自己讓自己成長的人。

     可是我們社交的目的其實就是要放鬆、要發洩,不是嗎?但現在的朋友圈子漸漸的變成了各種生意往來、旅遊炫耀、家庭曬照、六塊肌爆。

     在外頭我們已經看了很多老是在告訴我們何謂“成功者”的廣告。這些廣告告訴我們要投資、要健身、要買個好房子、要旅遊、要買最新的手機才算是成功人士。我們已經看得夠多夠多了。

     回到社交平台,還得繼續看著其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繼續細數著自己的低微和不足。對,每個人都需要一點激勵和壓力來成長,但同時每個人都需要一點放鬆和平靜。而這裡給人的壓力或許越來越多了,所以也讓人用得越來越不快樂。

平台年齡

     曾經有人說面子書都變成“老人的平台”了。我覺得這句話確實是有幾分道理。當年面子書大火時,我們還是十來二十的毛頭小子,能在上頭發布的無非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八卦趣聞,每天都輕輕鬆鬆、無憂無慮。

     但隨著平台使用的人長大了,大家都漸漸變成了上班族、企業家,還有別人的爸媽。大家自然也會發表一些相對厚重的資訊:怎麼打拼、怎麼賺錢、怎麼健身、怎麼養子等等。沒有人是完美的,單身自由之士的會羨慕成家立業之人,成家立業之人也會羨慕單身自由之士。

     大家上的社交網絡越多,換來的其實只有更多的不滿和自卑。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如何在喧嘩的社會下,獨善其身。

技術變化

     從以前Friendster的“個人頁面型”、面子書的“共享平台型”,到Instagram等的“影片平台型”之技術變化來看,這就是一種必然的技術進程。人們肯定會要追求更多更新鮮的互動。

     未來,我相信當AR、VR、3D技術更為成熟普遍時,肯定會有些專門的“AR平台”社交網絡問世。到時候,人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平台去看看自己的朋友怎麼暢遊世界、怎麼去品味各國美食。

     這樣的日子一定會到來,然後大家又會粉粉的離開那個已經被污染了的平台,到另外一個天地去尋找曾經的社交愉悅,去看看自己在意的朋友們去了哪裏、遇見了什麼人、吃過了什麼美食。

     然後,再繼續重複同樣的循環。

結言

     我以前幾乎每天都會開好幾次社交網絡,去追蹤好友們的即時動態。但現在基本幾天不開也無所謂了。留著面子書無非也是為了方便找老友而已。曾經有一些朋友不斷的邀我去開一些新平台,但我都直截了當的拒絕了。因為我覺得真的沒必要了。

     其實說完這一大段話後,還真有一股空虛感。有時間有條件的話,還是直接把朋友約出來聊聊天更好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